2010年5月10日 星期一

在那裡眺望高雄

「請問,你覺得這樣的建築美在哪裡?」
當被這麼問著時,我才剛拿起了相機,繞著圓環走了1/4的圓,第一站的高雄。

「這...」

第一次被這麼問著,在象牙塔中理所當然的理由都不太適合當作回答,造型?結構?寓意?又或者是日本建築大師的這個名牌,只會讓眼前這位每天在此生活的人搖頭。

「這種東西對周邊一點幫助也沒有。」他接過我的遲疑,這麼批評著。

聽說,這樣的玻璃總反射著南臺灣的烈日,聽說,在這個工業城市裡的玻璃永遠洗不乾淨,環顧四周,在這樣的圓環上沒有高樓圍繞,也沒有霓虹。看著其中一個路口正因清潔維修而封閉的告示,我並不懷疑他的不滿。


「一個好的設計,應該是包含周邊的建築一起建設發展的。」他舉了國外的例子,但我只聯想到台北,那些看起來與捷運毫無關聯的小套房公寓,或者是那個建築師口中的綠翡翠。我不太記得,我去過的那些國家裡有哪個案子可以拿來比較的。

我跟他說,這樣的建築是可以改變都市景觀的,旁邊的建築將會因此而逐漸改變,在未來,所謂的介入。

「就像是在空無一物的曠野裡放下四根柱子。」我白話的這麼說著。


或許是艷陽加深了不耐,他揮了揮手,我大概懂得他的意思。未來的不可見,從他臉上的歲月皺起了許多經驗,而我無法反駁,即使我們仍總是這樣不切實際的期望著。

看他嘟噥著離去的背影,回想我們恣意在設計上的妄為,我們或許都是住在塔裡的子民,相互的用望遠鏡眺望對方,用異樣的眼光。

「真想把它們搬回仁愛圓環。」一個關於台北人的註解。